發改委、商務部表示,推進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管理改革,并配套施行相關措施,有利于提高投資便利化程度,優化營商環境。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將開展《目錄》修訂工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更加開放、透明的投資環境。
10月8日,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推進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管理改革。此前,2016年9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等四部法律的決定》,將不涉及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事項,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對此,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表示,這是對我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完善我國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外媒和機構頻頻拋出所謂“中國對外開放停滯,投資環境‘惡化’,對待外企‘不公’”的言論,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惡化。很明顯,這類以偏概全的言論不能反映中國投資環境的全貌。一直以來,中國政府一以貫之地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據了解,采取這一改革措施,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將減少95%以上,將改變自改革開放以來運行了30多年的外商投資“逐案審批”的管理模式。專家表示,這不僅體現了“法無禁止皆可為”的法治理念,也充分展現出中國加強法治建設,進一步優化投資營商環境的決心。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是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
“在全國范圍內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和變更事項由審批改為備案,將大幅提高外資準入開放度和便利度。”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這將使在華外資企業面臨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比過去更規范、更透明、更公平。
關于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范圍,發展改革委、商務部10月8日發布的公告明確:經國務院批準,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范圍按《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以下簡稱《目錄》)中限制類和禁止類以及鼓勵類中有股權要求、高管要求的有關規定執行。涉及外資并購設立企業及變更的,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據此,就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范圍內的投資,對于涉及《目錄》限制類和禁止類以及鼓勵類中有股權要求、高管要求的領域,不論金額大小或投資方式(新設、并購)均將繼續實行審批管理。上述負責人還指出,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非外商投資企業完成后,外商投資企業發生的變更事項,如不涉及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也將實行備案管理。
發改委、商務部表示,推進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管理改革,并配套施行相關措施,有利于提高投資便利化程度,優化營商環境。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將開展《目錄》修訂工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更加開放、透明的投資環境。
在世界經濟整體增長放緩、全球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國吸收外資仍保持了相當的水準。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吸收外資增長6.4%,今年前8個月增長4.5%,連續24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實際利用外資首位。據中國美國商會調查顯示,超過60%的會員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68%的會員企業有擴大在華投資的計劃。
“無論是杭州的G20工商峰會,還是廈門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跨國公司都積極踴躍參會,這些現象都表明了多數國外企業對中國投資的信心。”沈丹陽說,這種投資信心,源于中國政府一以貫之地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下放618項行政審批事項,占原有審批事項的36%,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此外,上海等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由最初的190項特別管理措施縮減到現在的122項,而且還要進一步壓減。
“對于比較在乎優惠政策和想掙‘快錢’的外資企業,他們可能感覺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差了,但是對于真正有眼光、有競爭力、愿意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外資企業,他們會感到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得更好了。”沈丹陽表示,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堅持積極有效吸收外資的方針,保持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重視外資企業的關切,不斷營造更加公平、更為透明、更可預期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