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經濟學家汪濤在周一的一份報告當中表示:“盡管我承認中國經濟和其匯率機制眼下正面對著嚴峻的挑戰,但是在我們看來,局面并沒有糟糕到一些人所相信的那種地步。”
汪濤在這里所指的,當然就是巴斯,這位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的大鱷日前預言說中國的問題已經到了算總賬的時候,他已經投入重注做空人民幣。
汪濤解釋說,有一系列理由讓她認定,現在就對中國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首先,人民幣是從低估水平開始升值的,而現在的匯率其實也只是略略高估而已。
“中國并沒有冒著破壞本國乃至全球市場穩定的風險,利用人民幣急劇貶值來推動出口的意圖。”
她還相信,中國銀行部門的損失并沒有預測的那么巨大,有充足的流動性來應對大多數不時之需。
不過,如果銀行真的需要資本注入,中國政府預計會采取更加直接和決定性的做法,這是他們與美國的區別——在美國,聯儲主要是通過量化寬松來完成這一重大任務的。
汪濤強調:“財政政策能夠,而且還將繼續在支撐經濟增長當中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我們相信,國家絕不會袖手旁觀,在必要時是會直接幫助銀行補充資本的。”
這位經濟學家估計,中國銀行部門的規模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340%,10%的損失就等于30%的GDP,即3萬5000億美元。如此規模的損失之下,政府顯然必須展開一場大規模救援行動。不過,在汪濤看來,局面應該不至于發展到那個地步。
汪濤認為中國經濟雖然存在問題,但是不會出現極端性的后果汪濤認為中國經濟雖然存在問題,但是不會出現極端性的后果
中國銀行資產包括央行持有的儲備和銀行間貸款,而非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去年總計大約相當于GDP的230%。這當中,對政府的放款在50%以上,還有140%是放給企業部門的。
“這也就是說,哪怕10%的不良債款徹底損失掉,情況也遠沒有到那種超級悲觀的地步。”這是汪濤關于壞賬的結論。
關鍵在于,與一些投資者相信的不同,中國要救援銀行,其實并不需要真正動用儲備。
哪怕中國政府最終真的動用儲備來化解銀行危機了,也只能是為了繞開法律障礙。在過去,當中國人民銀行要動用儲備來充實銀行的資本時,他們的做法都是將自己的外國資產拿來交換那些銀行的股權。接下來,財政部會通過特別債券發行來從央行買下這些股份,而受援銀行則賣掉外國資產,來保護本國貨幣。
“最終,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真正變化就是資產一側,對政府的債權增加了,在負債一側,貨幣供應增加了,而外匯儲備并未受到任何凈影響。”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算,中國要確保自己的經濟免于大規模的沖擊,需要有2萬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而1月時,他們實際擁有3萬2300億美元。
哪怕不動儲備,政府也還可以使用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資產,或者是進一步收緊資本控制。
總而言之,在汪濤看來,中國要應對自己的經濟減速固然少不了一番手忙腳亂,但是那些大空頭們所估計的重大災難卻不會發生。